人的一生中约有3年的时光是在厕所里度过的。如厕,这一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为,被称为“天大的小事”。
“厕所革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2017年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为厕所问题的经济损失高达2600亿美元,死于环境卫生造成的腹泻等疾病的儿童高达56万人。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厕所革命”所承载的意义,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宽广。
“顽疾靠猛药。”面对几千年的传统如厕环境和观念,近14亿人如厕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需要久久为功。
时针拨回到1932年。
面对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中国,上海《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的梦想”活动,向各界人士发出征稿函,鲁迅、林语堂、胡适等140 余位国人,发表了 244 个“梦想”。
其中,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的话,最为简短有力:“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条件便是:人人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穿越80多年的历史岁月,透过这句略显不雅的话语,我们仍能清晰感受到一种炙热的情感和迫切的愿景。厕所,也浓缩成一个度量文明的鲜明符号。
当今的中国,抽水马桶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城市公厕建设水平不断升级,中国正在集中力量啃下“农村厕改”这块“硬骨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在这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会议上,“厕所革命”上升至国家层面。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回望新中国70年壮阔征程,厕所映射着国人卫生习惯的改变,影响着亿万群众的出行,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局。“厕所革命”所承载的意义,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宽广。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厕所保洁员向记者讲述公厕的改变。宋子节摄
小厕所里的大民生
——“天大的小事”曾是城市民生短板
人的一生中约有3年的时光是在厕所里度过的。
如厕,这一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为,被称为“天大的小事”。
“厕所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专家学者将“厕所革命”定义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旨在改善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
付彦芬指出,“厕所革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粪便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的初级卫生保健,到90年代开始的卫生城市创建,再到如今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记者注意到,在卫生状况得到基本改善后,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中,“厕所革命”出现了新的迫切性——
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高度聚集与流动人口的与日俱增,1980年城镇人口已达到1.9亿,有限的公厕完全无法满足基本需求。
中国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弱化农村对人粪尿等有机肥料的依赖。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些“无法还田”的城市排泄物亟须通过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处理。
改革开放吸引海外观光客蜂拥而至,当发达国家的人们观望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厕所时,对中国厕所感到的严重不适,并不令人感到奇怪。有国外游客向大使馆致信表示,中国风景优美,吸引着广大游客,但是人们低估了公厕干净卫生的影响力。
城市流动人口的骤然增加、有机肥料无处可去、外国游客的批评指摘……在城市化与对外开放的双重推动下,改善城市公厕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场厕所卫生的整治,在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与有识之士的大力推进中探索前行。
1990年,借助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契机,北京市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容整洁行动,其中包括对公共厕所的卫生整治。根据《中国“厕所革命”的30年故事》记载,1984年至1989年,北京市新建、改建公共厕所1300多座,使6000多座公共厕所基本达到了水冲厕所的干净卫生的要求。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也有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在中国推进一场“厕所革命”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家朱嘉明从国外考察回来后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需要厕所革命》。书的前言写道:“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千头万绪。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需要有一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神。一个国家的厕所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水准。”
“厕所革命”贯穿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始终,与城市建设的脉搏一起跳动。
“新城新区不欠账,老城老区尽快补上”。经过近30年的持续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市和县城环卫部门管理的公厕数量达到18.2万座。
1949年时的北京,全市公厕仅有500余座。
2018年,北京市公共厕所数量达19008座,在特大城市中保有量世界第一。按照设置目标,在四环路以内,每平方公里就有20座公厕,人们步行5分钟内就能找到厕所。
如今,北京推行的“第五空间”公厕,一改以往的形象和只能“解决内急”的单一功能,成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网络空间之外的又一个空间。
厕所,这一“天大的小事”,从民生短板一跃成为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的助力跳板。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户厕改造前后对比。受访者供图
洗手池、镜子、贴着瓷砖的墙……走进幸福村村民的家中,厕所样貌已与城市公寓并无二致。
“村里整体的卫生状况都变好了。”村民感慨地说。
付彦芬指出,在农村推进改厕,常常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乡风文明提升等“打包”实现,共同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
从设想到落地,相较于城市,农村现代化厕所想要大范围推广,需要更多的“热身运动”——
接上电、用上水、修上路。有了照明设施,才能加盖屋顶,不用露天照明;用上水,才能普及水冲厕所;修上路,与现代生活接轨,水泥、瓷砖、马桶才能更快运到村里。
“习惯改变是一个过程。聚居型、散户型和小规模联户型也有着不同的改厕模式。”长安区爱卫办的卫俊利这样说,“户看户,村看村,以点带面,逐渐铺开。”基层干部经过探索、试点、再探索、再试点、再推广,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点代面,农村改厕之火逐渐呈燎原之势。
“农村的‘厕所革命’的动机已经从‘为了卫生’转变为‘为了舒适’。”付彦芬介绍。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在今年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农村改厕率超过一半,其中六成以上改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厕所革命”的成功还有赖于技术的革新升级,管理的社会化和规范化,以及政府持续的关注和引导。在初步实现厕所的无害化后,实现厕所的资源化、人性化、节约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厕所之“点”带乡村振兴之“面”,背后是广袤农村文明进程的整体前行。

<p class=; margin-top:0.0000pt;margin-right:0.0000pt;margin-bottom:0.0000pt">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公厕所长公示栏。人民网记者申亚欣摄
“小改变里的大文明”
——透过“厕所革命”看到一个新的中国
“厕所革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
2017年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为厕所问题的经济损失高达2600亿美元,死于环境卫生造成的腹泻等疾病的儿童高达56万人。
“我无法理解我们能把火箭送上火星和月球,却修不好一座厕所,停止这个国家里的随地大小便行为。”印度演员库玛尔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席话,在印度和国际上引发热议。
中国的“厕所革命”如何能够迅速推进?这也引起了国际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这段话语,道出了背后的玄机。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厕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层层部署落实这件“小事”,并力图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资金补贴鼓励支持——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从201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地方的农村“厕所革命”进行支持。今年安排70亿元资金,据测算,会惠及超过1000万农户。
多个部门联动协作——在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挂帅,成立“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省旅发委副主任等10余位厅局级领导,成为小组成员。
基层制度保障落实——西安实行四级厕所“所长制”,3000多名所长挂牌上岗。记者在西长安街府东路公厕看到,所长管理公示栏上,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的名字写在第一列。“王书记几乎每天都过来溜达一趟,检查勤着呢。”厕所清洁人员说道。
“顽疾靠猛药。”面对几千年的传统如厕环境和观念,近14亿人如厕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需要久久为功。从中央领导到基层所长,这一横一纵的体制为“厕所革命”搭建了落实路径图。
强有力的举国体制,保障着这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在福建,福安市为了小小的厕所,市里面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一周一约谈,改厕的好坏直接跟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完不成任务是要打屁股的”,福安市委组织部部长尤峰云开玩笑说。
在青海,厕所的改建被称为“一号工程”,景区A级评定和复核中把厕所是否达标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倒逼城市和景区提高厕所数量和管理水平。
“中国在推进‘厕所革命’中展现的意志和决心值得敬佩。‘厕所革命’倡议发布以后,我们看到中国政府、企业、社会开展了全面动员,厕所建设、管理、服务和文明得到了普遍改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水源、清洁与卫生项目主任布莱恩·阿伯加斯特表示。
来自马拉维、肯尼亚、加纳等11个非洲国家的学员,随着农业农村部的培训班,一同参观中国农村的沼气厕所。马拉维的本杰明·莫尔,对中国农村户厕在沼气方面的发展利用,表示十分赞叹。他认为,这些发展模式可以复制到非洲国家。
中国“厕所革命”的成功经验、技术探索,成为发展中国家借鉴的重要样板。
淡灰色的大理石地面、通体洁白的洗手池、感应式的冲水马桶……在中国的许多公共场所,干净、卫生的厕所改善着人们的出行体验。
有学者指出,“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好去看它的公厕。公厕怎样,城市文明就怎样。”
一位长期管理城市公厕的基层干部向记者表示:“我相信,环境是能教育人的。”良好的如厕环境,也涵养着良好的如厕文明。
“厕所革命”不仅仅带来文明习惯上的改变,也带来健康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迸发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中国改变着厕所,“厕所革命”也改变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