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过口乡聚焦民生,精准施策,举全乡之力,执好“农业之笔、特色之笔、人才之笔、文化之笔、生态之笔、组织之笔”六支画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用心用情用力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一、执“农业之笔”,绘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农业提质“田园画”
一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基本盘”。严格贯彻落实楚雄市耕地保护“1713”政策制度体系,建立乡、村、组、农户耕地保护“四级”网格制度,切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抓好存在问题整改,牢牢守好耕地保护的“红线”和“底线”。2024年,上级提取下发大过口乡2023年度耕地流出图斑108个,面积为76.92亩,已完成整改76.92亩,整改率100%;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8651.46亩,超出年度考核目标任务数57.46亩;2024年,全乡耕地体检问题图斑761个,面积为9260.02亩,现完成整改5373.11亩,整改率58.03%。
二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农业生产“压舱石”。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4年,全乡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2.86万亩以上,一般耕地面积稳定在5.47万亩以上;完成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28万亩,产值796.75万元;完成大春粮食播种面积1.39万亩,预计产值1573.63万元;种植蔬菜4734亩,产量1.14万吨。
三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把稳高质发展“定盘星”。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力量,巩固产业项目“再拓展”,助力产业发展“再兴旺”,推动农民收益“再增加”,按照“一村一策”工作思路,做好“全乡烤烟、大益鸡辣椒、磨刀箐黑山羊、野猪塘生猪、力白所贡菜、西康郎肉牛、杞岔拉茶叶、蚕豆田花椒、依齐么核桃、碧鸡村中药材”10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工作,形成“一村一产业,一产一特色”发展格局,逐步丰富大过口“品牌”,形成多元化、高品质农产品体系。2024年,全乡10大传统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33亿元。
二、执“特色之笔”,绘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产业兴旺“水彩画”
一是打好“魔芋牌”,写好“土特产”文章。以“打造一张名片、塑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为发展思路,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聚焦比较优势,打好“魔芋”牌,写好“土”文章,让“小魔芋”散发致富“大魔力”。截至目前,全乡成立魔芋专业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6个,培育加工企业7户,种植大户1588户。2024年,全乡3022户农户种植魔芋1.4万余亩,培育楚魔花1号、黑杆花等优质种源7000亩,预计实现魔芋产业产值2.05亿元,预计种植户户均增收6.78万余元、人均增收1.36万余元。
二是传承“指尖”技艺,发展指尖经济。聚焦“市场拓展、绣娘增收、文化赋能”三大关键,通过组织引领、人才带动、宣传推动等方式,让彝绣技艺“活”起来、彝绣经济“兴”起来、彝绣产业“强”起来。截至目前,全乡拥有乡级彝绣车间3个、村级绣坊9个、绣娘1000余人,已形成了“乡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发展格局。2024年上半年,共实现彝绣产值234.6余万元,绣娘人均收入达3000余元。
三是按下农村电商“快进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紧紧围绕农特产品“出村进城”,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推“彝绣、茶叶、地涌金莲、蜂蜜”等名优产业及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打通联农带农“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乡共有直播团队26支、电商从业人才104名,2支团队在2024年楚雄州电商直播大赛中获“指定产品带货PK赛花卉销售冠军”“短视频S3赛季冠军”等奖项,带动1000余户农户出售农特产品,年线上销售额达414.9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实现生产在农户、加工在集镇、销售在电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执“人才之笔”,绘就“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的乡村振兴“贤士画”
一是注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村级后备干部,注重从35岁以下返乡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创业返乡人员等群体中选拔后备人才。目前,9个村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0名(其中致富带头人8人)。同时,加强人才能力培训提升,2024年动员9名村干部参加“双提升”学习,举办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提升联农带农促增收能力专题培训1期18人次。
二是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全乡现有非遗传承人38人;围绕重点产业,发掘培养魔芋种植人才92人、中药材种植人才14人、肉牛养殖人才24人、牧草种植人才9人、电商人才56人。
三是做好人才资源储备。全覆盖建立9个行政村“退役军人、未就业大学生、致富能人”三类人员信息库,“一对一”培养联系帮带,为有效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证。
四、执“文化之笔”,绘就“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文明乡风“和谐画”
一是开展文化活动,点亮文化新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开展“畅游马龙天地间•纵情山水忆乡愁”春节活动、杨梅节活动、火把节活动、魔芋文化节活动,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增加经济收入80余万元。组织2名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开展大三弦舞、葫芦笙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乡村篮球大赛(村BA)等文体活动6场次。
二是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尚。坚持示范培育、成风化人,持续抓好先进典型选树推荐工作,通过评先评优,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今年以来,全乡共评议出星级文明户45户、文明村小组9个;选树推荐绿色家庭1户、最美家庭1户、健康好妈妈6名、巾帼致富带头人2名、道德模范1名。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引领作用,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促村风、以村风促乡风,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共发放宣传教育手册5000余份,《大过口乡巧用‘加减乘除’法答好乡风文明卷》文章被中国网刊发。
五、执“生态之笔”,绘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态宜居“工笔画”
一是聚焦生态保护,扮靓乡村“颜值”。持续开展“党建+河湖革命”河长制清河行动,累计巡河501余次,清理河道及岸线垃圾10.2吨。深入落实“林长制”,实施1000亩荒山绿化工程,实施低效林改造项目466亩。蚕豆田、磨刀箐、大益鸡、碧鸡、依齐么、杞岔拉、力白所7个行政村被评定为“省级森林乡村”。
二是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夯实村庄“里子”。聚焦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全面打响美丽乡村建设攻坚战,结合“主题党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建美丽庭院1498户、“美丽庭院”五美巾帼示范户6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36个,磨刀箐李家、黑纳依被评为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磨刀箐村委会获评省级美丽村庄。
六、执“组织振兴”之笔,绘就“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红色引擎“活力画”
一是深化政治引领,锻造坚强党性之魂。始终把加强党组织引领作为助推全乡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三会一课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中央和省、州、市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推动基层党建走深、走实。今年以来,全乡各支部累计开展集中学习120余次。
二是强化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全覆盖开展基层党组织分析研判和分类晋级,持续巩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果,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后进村党组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度融入“环楚党建示范圈”创建工作,持续巩固老典型5个,全力创建新典型2个。
三是优化网格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党建+微网格”为引擎,以强化组织力为轴心,全面整合党建、综治、应急、宗教治理等形成“一张网”治理格局。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的原则,将全乡划分为486个网格,累计配备网格长55名,网格员236名,微网格员409名,实现住户情况摸得清、政策宣传讲得清、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清、居民诉求了解清,把问题发现在源头、化解在源头,做到“人到格中来、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2024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4年1至10月,全乡经济稳中求进、承压前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47万元,完成招商引资投资11020万元。对全乡1341户5621人脱贫人口和218户790人监测对象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全年新增小额信贷119户541万元,脱贫人口巩固率及监测对象帮扶措施落实率均达100%。
沃野田畴展新姿,和美乡村绘新图。目前,一幅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画卷在大过口乡徐徐展开。下步,大过口乡将持续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建设与民生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激发乡域发展新动能,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乡村和美“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