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中山镇积极探索“三清四治两提升”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一)“三清协同”抓队伍,锻造基层治理“主心骨”。
一是党建引领促基层治理的“导向清”,完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规范开展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工作;配强镇村两级干部队伍,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干部讲堂”“青年干部座谈”“双联双带双提升”等大力培养年轻干部,积蓄青春活力,建设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招录社区治理专干2人。
二是担当履职促基层治理的“权责清”,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明确社会事务办、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履行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职能,统一集中到便民服务大厅办公,新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颗印章管审批”“进一扇门办成几件事”,推动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
三是刀刃向内促基层治理的“风气清”,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少数关键”,开展每周廉政提醒,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定期开展岗位廉政风险点排查登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专题约谈,夯实基层治理干部队伍基础。
(二)“四治融合”齐发力,凝聚基层治理“一股绳”。
一是“自治”为基,搭建基层治理“戏台子”,村民小组对重要事项通过“一事一议”召开户长会共同协商解决,村委会用好用活“四议两公开”工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镇级对专项工作队进行指导,全程参与村级工作开展,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等向社会各界人士通报工作情况,广开言路,发挥各界人士建言献策作用。
二是“法治”固本,增强社会治理硬实力,依托“山区旱码头”区位优势,利用赶集、节会、传统活动日等,面对面向群众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材料等进行普法宣传4500余人次,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镇村两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建设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室)11个,完善调解机制,组建调委会12个,化解矛盾纠纷34件。
三是“德治”铸魂,激发基层治理“源动力”,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落实红白事登记备案制度,精简婚丧嫁娶酒席规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评弘德、以德促治,在11个村建立红黑榜,激励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四是“智治”赋能,走上基层治理“快车道”,对全镇各村各小组、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划分网格并编码管理,明确网格长和网格员,发挥社情民意收集、突发情况汇报、政策法规宣传等作用,科学利用12345政务服务平台、信访平台、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广泛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并回应群众诉求,有效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为民办事效率。
(三)“两个提升”促民生,共筑基层治理“新标杆”。
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承担森林防灭火、防汛抢险、应急消防、协助维稳等职责,多部门统一调度指挥,共同开展交通疏导、防范电信诈骗、安全维稳、保护未成年人等工作,壮大维稳力量,完善基层治理新格局;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园及周边安全等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化解婚恋纠纷、经济纠纷、产权纠纷等,严防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情况发生,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暖心暖民提升群众幸福感,协调各级优秀专家学者到中山镇各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辖区群众精心诊治,让群众在家门口与名院专家面对面,落实低保、社会救助等兜底措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倡议全镇干部职工、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中山镇优秀学生、困难学子捐款捐物,献上爱心,累计参与300余人次,筹集捐赠资金4万余元;常态化开展高龄党员、优抚对象、低保户等特殊群体走访慰问,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坚持尽力而行、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焕发基层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