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栗子园社区是州内最大的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社区,是省级10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之一。社区共有汉、回、彝、苗、傈僳等16个民族,居民1958户8036人。社区成立初期,各种社会矛盾交集,移民信访问题突出。楚雄州以栗子园社区为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模式,实现信访总量逐年下降,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等荣誉,走出了一条从“问题社区”到“幸福家园”的蝶变之路。

——抓组织机构,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
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如是表示:10多年来,社区按照“支部建到片区上、小组建到小区里、党员回到群众中”的要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织密“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长+单元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对社区229名党员建立“亮身份、践承诺”机制,培育壮大党员先锋队伍,在社区设置19名先锋党员为网格员、93名党员为楼栋长,229名党员为单元长,压实党员干部的“微责任”,为初始阶段矛盾化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抓平台建设,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主阵地”
为整合矛盾化解资源,社区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公共法律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心理咨询室等场所,高标准建成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接待员、调解员、综治专干和社区民警“四支队伍”力量,畅通群众信访渠道,让来访群众“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解得了疑、答得了惑、办得了事”,推动形成集信访接待、调解、法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治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化解矛盾效能。同时,社区聘请法律顾问1名、法律宣讲员2名、专职调解员3名,义务调解员38名,法治宣传员19名,普法宣传中心户38户,组建成立9支8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协助社区开展法律知识讲解、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法律援助等,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抓星级服务,构建矛盾纠纷化解“连心桥”
从2021年8月开始,栗子园社区秉持“把小区当我家,把居民当亲人,把居民的事当自己的事”的服务理念,创新推出“五星服务”模式,探索“党建+星级服务”模式,健全“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服务架构,建立“支部带头人+党员先锋队+社区志愿者”的星级服务队,党员干部走家串户对居民情况大摸底,建立“一户一册”电子居民档案,建立入户记录、群众诉求、问题交办等“服务清单”,把群众需求精细分类、持续跟踪办理。近两年来,累计解决居民问题2000余件,让群众生活得安心舒心,降低了矛盾纠纷发生的概率。
——抓社区发展,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同心圆”
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表示:发展才是化解社区矛盾的硬道理。要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的矛盾纠纷。为此,社区按照发展多元化,居民增收更可持续的思路,依托资产对外承租、创办手工作坊、发展飞地经济这三个载体壮大集体经济,育强党员、大学毕业生、小组干部、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代表委员这六类先锋带动自主创业,实施技能培训就业、劳务用工输出、创业扶持就业等九个一批项目,促进居民就业,逐步减少移民对后期扶持政策的依赖,打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同时,为帮助社区中老年群体找到合适的工作,2019年,社区成立移民民间工艺专业合作社,除开办彝绣车间外,合作社还与当地的食品生产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开展辣椒、中药材、野生菌分拣和核桃剥壳等技术培训,带动社区170余名中老年人就业。社区还引导群众开办旅社、搞餐饮、跑运输、揽工程等,助力有能力的群众创业。如今,社区建成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群众需求与就业服务无缝衔接。目前,社区居民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居民人均年收入由刚搬迁时的3000多元提高到目前的1.5万元。
——抓教化育人,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向心力”
社区常态化开展家庭“明白人”教育,从每户居民里选出1名明事理、善表达、能管事的“明白人”,每季度进行1次专题培训。通过法律援助、案例剖析、在社区法庭开展模拟课堂等方式,开展形式丰富的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累计开展法治讲座101场次,受教群众1.6万人次,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努力从源头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在全社区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