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总工会举全会之力、聚各方资源,全力抓好“楚雄市工会驿站”建设这项工会组织牵头落实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近找到服务平台,享受站点温馨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工会驿站29个,遍布主要街道、社区、工业园区、车站、公园等人流较为集中区域,累计服务新就业形态和户外劳动者6.5万余人次,有效缓解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现实问题,极大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条件。

——聚焦“需与求”,在“如何建”上聚合力。坚持规划先行,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全角度、多方位,科学规划驿站建设总体布局和功能设计,多方筹集资金75万元,打造“零距离”“接地气”的以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主体的工会驿站。此外,还充分依托和整合工会既有资源,发挥党群服务中心、职工服务中心、职工书屋、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等各类原有阵地效能,进行空间载体扩充、健康服务加载;扎根园区、楼宇和商圈,把驿站建设向工业(产业)园区相对集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比较多但服务资源相对有限的区域倾斜,使驿站能够广泛覆盖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围绕“点与面”,在“如何管”上树规范。规范标准、打造样板,明确面积、标识、设施、制度、服务等建设标准,针对差异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真正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得准、建得实、建得广;积极延伸服务触角,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配备休息座椅、应急药箱、充电设施、雨伞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户外劳动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解决环卫工人、快递员、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喝水难、休息难、避雨难、手机充电难”等现实问题。
——立足“实与效”,在“如何用”上保质量。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样化需求,将更多服务品牌下沉至驿站,除了满足户外劳动者的正常休憩、纳凉、入厕、饮水等基本服务外,将“送清凉”“送温暖”等工会传统服务品牌下沉至“驿站”,有针对性地开展关心劳动者的活动,让驿站更有吸引力;在驿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法律维权、技能培训、与劳模工匠技能大赛等各类活动,为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人性化、更方便贴心的优质服务,让驿站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流入”到“融入”、从“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