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因支持楚雄市水利工程建设,从楚雄市吕合镇钱粮桥村委会西静河村搬迁到现在的紫溪彝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水利移民村。全村有两个村民小组,84户,365人。其中,彝族有340人,彝族比例达93%。时隔20年,为支持广大铁路复线和楚南一级公路建设,又进行了二次搬迁安置。为实现搬得出、会致富的整体目标,在楚雄市搬迁安置办公室支持及各部门的努力下,紫溪彝村全面启动了“美丽家园”建设,通过建新村、抓产业、促发展。三年多来,将紫溪彝村打造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成为楚雄市一道亮丽的移民新村旅游风景线,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途径。

——统筹城乡规划,打造乡村精品
依据紫溪彝村的交通区位、环境生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基础和优势,遵循“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的原则,把“宜居宜业”作为根本取向,编制了“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产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紫溪彝村目前建设有居住区、旅游区、旅游商业服务区、文艺演出区、特色种植区、特色养殖区、山林生态观光区等功能区域,并按城市和旅游区标准配套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污水处理、太阳能灯、文化活动、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与民族文化、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民居设计等相结合,功能布局上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民居格局,即使彝族建筑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现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协调发展。

——强化公共设施,扮靓现代生活
据楚雄市搬迁安置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办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功能统筹”的建设思路,整合美丽乡村、移民新村、特色旅游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利整村推进、生态园林绿化、配电网、特色产业、特色村庄等项目,配套完善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活动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商业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基础设施共享,使村民过上了现代生活。
——培育壮大产业,促农持续增收
按照“产村一体”模式,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新产业,形成了以产业促增收,以增收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与现代农业互推共融、互动发展、良性循环的良好格局,实现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收入的目标。
发展特色养殖业。成立养殖业协会,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投入575万元建成占地5000㎡、建筑面积3753.23㎡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引进规模化养殖企业,专业化养殖优质奶牛200头,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9万元,吸纳20名村民到养殖企业就业,带动30户农户种植优质饲草专供养殖企业。按照“人畜分离、统一管理、集中养殖、生态环保”的要求,规划生猪、肉牛、黑山羊、特色家禽等养殖区域,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
发展特色种植业。投入326万元建成商品蔬菜基地71亩,承租给企业规范经营,引进龙头企业投资2000万元,占地90亩,种植人工食用菌40万棒,吸纳周边200人就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规范化生态种植业,可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水果、有机蔬菜、中药材等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500亩以上,户均年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发展乡村旅游业。紧密结合“大紫溪山”旅游风景区提升改造规划,发挥村庄区位、交通、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开展旅游服务培训,开办农家乐16户以上、客栈25户以上、乡村旅游精品商铺15家以上;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彝族特色商业风情街、彝族趣味运动场、自驾游营地、乡村旅游乐园等,立足楚雄、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通过不断地更新发展,村庄旅游经济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旅游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发展彝族传统刺绣。举办刺绣技能培训班,成立刺绣协会和刺绣小组,组织开展妇女刺绣能手交流、彝族绣品展示等活动,依托村里的“农家乐”、紫溪山风景区展销部、州妇联彝绣展销部、楚雄彝人古镇旅游区等窗口销售绣品,户均年增加收入1000元。

——党建引领,打造移民新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紫溪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云南美丽乡村,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党建引领。在紫溪彝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镇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紫溪彝村党支部18名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房屋拆迁党员率先,民居新建党员带头,基础设施征占砍核桃树、挖小菜园党员干部二话不说,无偿支持。彝村建成之后,紫溪彝村的移民老百姓发自内心地书写了“饮水思源”这副对联:“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