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地处哀牢山脉地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环境条件结构复杂、脆弱,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加之近年来主汛期天气气候异常,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难度大,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面对严峻形势和挑战,楚雄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及早安排部署2023年度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大力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采取强有力措施,超前防范,强力备战,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一是安排部署到位。进一步调整充实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成员,明确市属成员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实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点联系全市15个乡镇制度。各乡镇坚持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度,隐患点责任人具体明确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明确领导工作职责。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全市2023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重点防范区及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成立楚雄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明确“四个应急指挥部”含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职能职责,制定下发《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实施细则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
二是责任压实到位。汛期前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与15个乡镇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对在建项目,督促项目管理单位与施工方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责任书》;对在建项目由相应的职能部门与责任主体单位签订责任书;全市15个乡镇行政主要领导与各隐患点监测人员签订《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书》,将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乡镇、村、组及每名监测员。此外,全市15个乡镇与辖区内矿山企业、学校、在建重点项目等签订《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三是隐患排查到位。经地质专家对2022年原有隐患点数和《楚雄市地质灾害防治风险普查》《楚雄市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及各乡镇上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减进行实地排查等成果情况,全市2023年列入群测群防网络监测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1个,分布在13个乡镇60个村民小组,威胁着1255户9215人身安全和21162万元财产安全。同时,明确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地质灾害高危高风险乡镇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汛期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检查。各乡镇对重点隐患点及出现临灾征兆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排查,及时采取“投亲靠友、帐篷转移、工棚躲避”等应急处置措施,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转移到安全的避灾场所,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撤离群众,确保人员安全。截至目前,楚雄市共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检查15次、全市15个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检查97次,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工作稳步推进。
四是监测预警到位。在地质灾害值班期间,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密切协作,州(市)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市属相关部门负责人、全市15个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值班人员,村委会、隐患点监测人员等发送气象预警信息,以提高地质灾害预防避让工作。与此同时,市自然资源局督促指导15个乡镇以2022年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隐患点为基础,对本辖区原有及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再次进行全面摸排、分析研判,在61个重点隐患点安装了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建立“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实时动态研判与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显著增强。
五是应急管理到位。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及保障,全面开展应急演练,每个乡镇对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所有隐患点开展不少于2次演练,让受威胁的群众熟悉预先确定的预警信号、逃生路线、急救知识、避险场所,及时发现并弥补应急预案中的不足,切实加强汛期应急管理。制定下发《关于印发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实施细则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落实值班地点和值班电话,明确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职责,严格落实值班纪律及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汛期值班期间对全市15个乡镇值班人员、自然资源所所长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在岗及履职情况进行督查,严格执纪问责,以确保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