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楚雄市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重点,找准方向,多措并举,跑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速度”,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是压实责任,夯实根基,聚合力。立足实际,科学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实施方案,调整充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挂包联系等机制,层层传达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专班统筹推进,行业部门密切配合,挂包部门帮扶促推,乡镇组织推动,村组具体落实”工作格局。2022年以来,荣获省级绿美乡镇及省级绿美村庄各1个、州级绿美村庄176个、市级绿美村庄475个;省级2022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2个、美丽村庄19个;州级2022年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乡镇1个、精品村7个、美丽村庄13个;州级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宜居示范乡镇1个、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40个。
二是党建引领,广泛宣传,增动力。围绕“党建+”总体思路,形成“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模式,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做好政策宣传员,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以身作则做环境整治“践行者”。通过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辐射带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把好“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营造“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看齐”的良好氛围。2022年以来,全市共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7.4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万余吨,清理残垣断壁1407处,清理沟渠2600余公里。
三是问计于民,汇聚民智,添活力。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通过群众大会广集民意,走村入户倾听民声,乡贤能人建言献策,凝聚民心激内力、汇聚民智谋发展、聚集民力共整治,把群众的“土办法”变成办好群众身边事的“金点子”,从“群众看”到“一起干”,做到整治为了群众、整治依靠群众、整治成果由群众共享,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四是健全机制,常抓常管,提效率。坚持建管并重,聚焦常态长效,做好“管”的文章,深化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管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五有”机制建设,严格执行“红黑榜”制度、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公共设施管护机制等制度,持续推行“四个日”制度,落实好“门前五包”、群众“五投”,发挥好以工代赈作用,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积分制等活动,因地制宜制定简洁明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村庄环境“长治久新”。
五是严督实导,跟踪问效,传压力。不断完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督查、调度、通报等工作推进机制,挥好考核“指挥棒”,念好督查“紧箍咒”,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调度、暗访、督查、考核、通报,以最严厉的奖惩倒逼责任落实。做好考核结果应用文章,不断激发全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一年接着一年抓、一茬接着一茬干,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2022年以来,共开展考核5次、督查11次、调度11次,乡镇召开现场会及推进会113场次、村级现场会1123场次,开展暗访4期、厕所问题“回头看”督查1期,制作曝光片4期,印发通报4期,交办各类问题215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