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属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2个贫困乡镇、51个贫困村、9310户35759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出列。2021年,按照中央“四不摘”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抓实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把握政策,明确目标。按照州委提出的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的工作要求,楚雄市依托紫溪、东华、子午、东瓜、鹿城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以发展特色种植业、现代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着力支持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副产品加工及交易集散为主的文旅、康养、红色、农业、林果、绿色食品等特色小镇,建设全市范围内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园。同时,补齐脱贫地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截至2025年底,将建成5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50个精品示范村、150个美丽村庄,2021年内建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大过口乡)、精品示范村10个、美丽乡村30个。
二是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有序合理编制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组织部牵头,动员干部回家乡参与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市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注重“多规合一”,将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召开群众会议,对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方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项目建设中,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建设、参与监督,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标准。
三是乡村建设,补齐短板。2021年,全市争取共投入中央、省级衔接资金6050万元,实施村组道路改扩建24.04公里,村组道路硬化13.85公里,村内户外道路硬化34.32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8件,实施电力提升改造工程1件,实施村内排水沟渠建设5.41公里,排污管网建设14.27公里,标准化公厕建设5座,其他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21项。产业发展实施香竹、澳洲坚果、芒果等特色经济林果种植1809亩,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建设8个、种植示范基地建设6个,核桃、蔬菜等农特产品深加工建设项目5个,农特产品交易平台建设4个(含电商平台),物流冷链设施建设项目5个,新修机耕道路35.82公里,产业路硬化18.77公里,农业灌溉沟渠建设14.3公里,其他坝塘及滴灌配套设施建设16项;成功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创建美丽村庄7个、国家级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乡镇9个、省级卫生村81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接受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第三方专家组考核评估验收。
四是明确定位,示范引领。楚雄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学习借鉴东华镇小伍排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点,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投资+农民入股”方式建设,并由“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组建股份公司管理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紫溪镇、东华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打造紫溪彝村和小伍排为以精品休闲康养示范样板;子午镇以云龙红色文化、以口夸传统文化来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东瓜镇以龙河村陈家冲、蘑菇山和鹿城镇以大东社区十三湾、中本十里荷塘来打造休闲农业;苍岭镇打造以李家村前马房为中心,连接马石铺和李家坝打在美丽乡村示范点;吕合镇以回龙茶庄打造茶文化产业示范点。每个示范样板至少做到“六个一”(即:有一个明确定位、有一个详细规划、有一张施工地图、有一个工作专班、有一个完成时限、有一笔示范资金),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