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正文

楚雄市“彝绣+人才”蹚出文化产业助推群众增收致富路

发表时间:2024-09-30 08:55 信息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第21期    作者:市委宣传部 金燕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楚雄市始终坚持“文化为魂,人才为本”的彝绣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着力在做好“人才驱动”这篇文章上下功夫,助推彝绣优秀文化产业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做大做强。近年来,楚雄彝绣先后亮相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及米兰时装周、楚雄市首届民族时装周,楚雄市“彝绣+人才”逐渐成为本土优秀民族文化从乡村走向世界的生动样板,蹚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一是在政策上激励人才,下好“先手棋”。通过召开户长会、火塘会等形式,把州委出台的“1+1+N”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及时宣讲到彝绣企业和广大群众中,打通楚雄市文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出台优秀人才奖励激励办法,积极争取逐步打通绣娘技能职称评定渠道,分批分层开展技能评定;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人才荣誉称号或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打造“大师工作室”2个,申报“非遗工坊”3个,表扬州级以上优秀文化人才及集体26个。积极培育彝绣非遗传承人27人,对通过彝绣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获取专利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适当补贴,激励彝绣从业人员学针法、比技能、创一流。2023年,带动全市6450名绣娘实现彝绣增加值6733万元。

二是在技艺上孵化人才,拓宽“活水源”。深入实施“锦绣计划”,把“彝绣技艺”培训纳入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重点行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效,不断提高彝绣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孵化培养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人才。2024年以来,举力彝绣培训20期,培训基础绣娘1190人;举办带订单培训5期,带动500名绣娘增收175万元。以栗子园彝绣车间为据点,培养金牌绣娘153人、巧手绣娘580人。组织“彝绣技能大赛”,评选表彰彝绣技艺能手15名,为彝绣人才队伍搭建“加油站”,以人才引育助力非遗传承,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在管理上培育人才,当好“参谋部”。建立“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的人才培育机制,围绕彝绣产业链所需人才,对接市内职业高中、楚雄技师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教育资源,校企联合制定彝绣产业人才培训实施方案及教学计划,定向为企业开展绣品制作、文化创意、经营管理、直播带货等业务技能培训,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彝绣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楚雄师范学院密切联动,达成一对一结对帮扶企业协议4个,聘请企业科技副总4人、企业导师3人,为保护、传承、活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做大全市的彝绣产业奠定人才支撑,同时着力破解非遗“有艺可传,无人可教”的困境。

四是在青年中吸引人才,激活“一池水”。围绕彝绣产业进行规模化聚集和产业化升级,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彝绣车间15个,设置多种岗位,引导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通过非遗传承人“老带小,熟带新”等一对一的结对模式,为90后、00后加入绣娘队伍提供平台和机会,吸引了一批像何开美、伍虹睿一样的青年返乡开展彝绣创业5人。组建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对,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指尖记忆”等非遗传承普及活动90余场,带动1200人参与。把彝绣文创纳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电商大赛等比赛项目,通过比赛增强青年彝绣从业者信心。协调银行发放“彝绣贷”,培育产值达1万元以上的法人经营户36户、个体经营户13户,真正做到人才“留得住”“用得好”。